

东晋 王献之楷书《洛神赋》
藏本内容
名称:洛神赋十三行
书法者:东晋 王献之(公元344年—公元386年)
撰文者:曹魏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
书体:楷书
刻石时代: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碑帖时代: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藏本形式:册 纸本
割本版心尺寸(厘米):27.6(纵)×26.4(横)
现收藏地:国家图书馆
王献之(344—386),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曾官至中书令。王羲之在王献之年少时便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而王献之在书法上能够与其父王羲之一样“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既继承家学,又有所突破,后人将他们两人并称为“二王”。其传世墨宝有《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人曹植的千古名篇,该文以华美细腻的语言虚构了作者与洛神之间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影响极为深远。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魏武帝曹操第三子。曹植自少年时起就以文采著称于世,但他在政治上却一生不得意,最终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曹植自己悲剧的命运,为本已十分出色的《洛神赋》又增加了几分悲剧色彩。
据说王献之非常喜爱《洛神赋》,曾抄写过不止一本,流传下来的版本全文共计十三行,故被称作《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帖》或《十三行》。本作是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已经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形态,充分展现了成熟楷书“秀逸洒脱”之美。清代文人杨宾盛赞本帖“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载道文化使用原生态纸张,以先进的制造技术完善地再现了王献之《洛神赋》的真实原貌,制作出还原留真艺术藏品“东晋 王献之楷书《洛神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