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羲之万岁通天帖
专有名词
钩填
法帖(碑刻)档案
晋 王羲之等人 纸本墨迹 手卷
纵27cm 横456cm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释文或释文摘要
《姨母帖》: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睛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初月帖》: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瞩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疖肿帖》: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 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次,□顿首。
《翁尊体帖》: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山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皆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七月廿七日。
《新月帖》: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徽之等书。姚怀珍,满骞。
《廿九日帖》: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太子舍人帖》: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
《栢酒帖》:得栢酒等六种,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费,深劳念慰。王慈具答。
《汝比帖》:汝比可也,定以何日达东,想大小并可行。迟陈赐还。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一日无申帖》(《喉痛帖》):一日无申,只□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晚,晚当故造迟叙谈。惟反,□月。
创作背景
之前我们讲到二王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而唐代钩填本王氏家族法书《万岁通天帖》的产生,也从侧面反映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唐太宗笃好书法,尤喜王羲之的作品。他曾下诏书,举全国之力遂竭力搜求王羲之墨迹,武则天族孙武平一在《徐氏法书记》中曾说:“太宗于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当朝宰相山东琅琊的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共十卷献出。同时上书王氏本人小楷标记历代祖名。
在唐太宗搜罗尽王氏法帖之后,武则天能得到这十卷书法真品,当然喜出望外。她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出示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这件大事。
武则天虽然如此喜爱这件作品,却没有以帝王的权威将书法占为已有,她命当时国家最高级别的经学学校弘文馆于万岁通天二年将全部作品双钩廓(即钩填)法复制摹本,将之收藏于内府。把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家,并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珍藏。
名作品读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氏一门法书》,现存一卷本为唐代钩填本。共收录琅琊王氏所书十帖,分别为:一、《姨母帖》,王羲之书;二、《初月帖》,王羲之书;三、《疖肿帖》,王荟书;四、《翁尊体帖》,王荟书;五、《新月帖》,王徽之书;六、《廿九日帖》,王献之书;七、《太子舍人帖》,王僧虔书;八、《得梧酒帖》,王慈书;九、《汝比帖》,王慈书;十、《一日无申帖》(又称《喉痛帖》),王志书。其中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几件作品书写最为精妙,一般都认为是了解王羲之一门书法最接近真迹风格的唐摹本。
本帖文学艺术价值突出,是王羲之及其族人写给亲友的一组书信。信札书帖作为古代一种书写文字的实用品,它也承载了社会的万千气象。其中反映出的生活品味与艺术趣味正体现了中国优雅的文人情怀。《万岁通天帖》中的文字,有的书写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有的则只是记录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在以纸为媒介的时代,信札书帖所寄托的不仅是人们手书的文字,它还映照着文人们的心灵世界与生活,还有对友情的珍重。
《万岁通天帖》的书法艺术价值也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当我们仔细欣赏其中的每件作品,会风貌它们均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或雄浑大气,好似碑刻的严谨,或如行云流水,字与字变化无穷、气脉相同,可以说较为全面的反应了处于汉字书法变革时期的书写风貌。此帖钩填技术之精,有仅下真迹一等之誉,堪称精摹墨迹,为我们研究晋代书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中也可看出晋、南朝书风的衔接延续,体现了晋代至南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中王羲之及其族人书法的整体风格和面貌。正如董其昌在《万岁通天帖》卷后跋文里所发出的赞叹:“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国宝传奇
《万岁通天帖》在宋代就已经不全了,更为遗憾的是,又在明清两代历经了二次火灾。第一次是明代无锡的“华中甫(革氏)真赏斋”遭遇了火灾,第二次是在清代乾隆时期的内府乾清宫遭遇火灾。当然这两次火灾基本上是有惊无险,现存《万岁通天帖》原件上,我们可以发现原作品上仅留下了一点烟火痕迹而已,均未伤及字迹。后经重新装裱,保存尚好。卷后有南宋书法家岳珂,元代书法家张雨,明代兼具著名书法家、收藏家身份的文徵明和董其昌等人的题跋及其收藏者的印章。
后来经过很多周折,《万岁通天帖》被清宫廷所征得,藏入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中。后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从故宫把《万岁通天帖》带到长春,卖到了民间。后又被解放前夕国民党派往东北的将军、古书画爱好者郑洞国在街市上购得。作为当时东北的军事机关最高的负责人,比任何人都容易搞到历代法书名画。当时日本军队刚刚投降,伪军也土崩瓦解,民心混乱,物资奇缺,然而,关内关外的人们都对历代字画感兴趣。伪宫小白楼里散出的历代字画,成为北京、天津、上海和沈阳古玩商的抢夺对象。郑洞国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也购得不少古代法书名画,《万岁通天帖》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著名文物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国宝沉浮录》一书的记载,郑洞国收藏的一些国宝,后因解放军进入东北,被人民解放军作为缴获物品上交归公。战争期间,这些国宝居然和解放军的作战地图混在一起。后来十几年没有下落,杳无音讯。最后还是郑洞国本人提出了国宝下落的问题,这才引起了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关注。于是,国家开始清查这些国宝的下落,并把清查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周桓。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居然在一堆当时部队用的作战地图和计划档案里面找到了这些国宝。汇集了王氏几代人的墨宝的摹品《万岁通天帖》,最后终于为国家所有,现被辽宁省博物院珍藏。
大家评赞
明代书法家张雨:“晋人风裁(采),赖此以存。”
清代书法家王澍:“以白麻纸双鈎廓填,精妙似一笔书,无一毫痕迹。真绝品也!”
书史留痕
片纸只言,珍存王氏书风,书写晋人风采。
书法小词典
钩填:
钩填是中国古代复制书法作品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在法书上,先以细笔双勾,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勾廓填”。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在《续书谱•临摹》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尤贵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者亦变为肥矣。或云双钩时须倒置之,则亦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其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
目前传世的王氏真迹的唐人钩填摹本,尤其是宫廷书手摹本均是写实性临写,即临摹从形和质,貌和神两方面均极力追踪古人足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洋的摹本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便是在其历史感和生活的真实感。历史上著名的钩填本有唐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唐摹本《万岁通天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