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赵孟頫水村图
专有名词
赵孟頫、山水画、文人画、水墨画、纸本、董其昌、董源、巨然
名画档案
元代 赵孟頫 纸本水墨 手卷 纵24.9厘米 横200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创作背景
《水村图》绘制于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
在元代,中国的“文人画”逐渐崛起,逐步成为画坛主流。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们多隐居山林,以绘画为媒介表达自己闲逸、淡漠、出世的精神世界。这些画家多以水墨在纸本上作画,留下了许多水墨山水名作,赵孟頫的《水村图》就是这些作品中的先声。
大师生平
赵孟頫(公元1254年—公元1322年),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博学多才,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深受元朝几代君主的赏识,几次出仕,最终官居一品,但他碍于自己宋室遗民的身份,并不想过多介入元廷内部矛盾,也几次托病返乡,一生既光彩照人又矛盾尴尬。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名画品读
《水村图》是赵孟頫绘制的长卷形式的水墨山水画,描绘的是隐居在江南水乡平远的朋友的居住地的风景,是赵孟頫重要的传世画作。本卷原为作者“一时信手涂抹”所作,但用笔潇洒利落,墨色秀丽流畅,意境清幽广阔,表现出了赵孟頫高超的绘画技艺,实无愧他“元人冠冕”的称谓。
《水村图》以平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构图方法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景色:近景是一小角坡岸,有数株杂树和芦苇随风摇曳;远景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山的画法隐约已有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特点;中间是一片浩渺的水面,沙渚、平岗错落其中,上面点缀了疏林、芦苇、民居、小桥、渔舟、农夫、飞鸟等,一派恬淡宁静的水村风光。赵孟頫在中国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山水画是山水画由唐宋风格向明清风格转变的衔接点,而《水村图》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唐画、宋画大多出自宫廷画家或皇胄贵族,常以昂贵的真丝织造的丝绢为画本,称为“绢本”。绢本适宜用蓄墨较多的湿笔绘画,画作线条紧实、墨气淋漓。到了元代,“文人画”兴起,相较于绢本富丽堂皇的高贵气息,纸张更适合文人以即兴、率真的笔墨抒写其淡泊、洒脱的胸怀,称为“纸本”。纸本适宜用蓄墨较少的干笔绘画,画作线条松散、秀丽灵动,也更适合文人将书法技法“嫁接”到绘画上来。
在纸本上创作水墨山水画时,以干笔在纸上钩、皴、擦、点,留下的痕迹松秀灵动,莽莽苍苍,给观者拓展开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故纸本水墨山水画的钩、皴、擦、点、染的绘画技术在元代猛进,赵孟頫便是其中的先驱之一,而他的《水村图》可谓是开此先河者。
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董其昌曾品评过《水村图》:“此卷为子昂(孟頫)得意之笔,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这句话的意思是:本卷的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已经超越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董源、巨然的传统规格。纸本水墨的《水村图》以其清素淡雅的艺术特色,一洗宋代山水画精工细绘的传统范式塑造了元代初期山水画的新面貌。
《水村图》表现出了纸本画“干笔”的特点,用笔轻盈含蓄,有着书法的艺术趋向。图中的线条不同于宋画中常见的均匀流畅的线条,而是像书法作品一样充满了丰富的变化,这正符合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本卷绘画意境静穆恬淡、如歌如梦,仿佛出自隐居山野的避世高人之手。
赵孟頫从年少时起就致力于学习宋代以前的绘画技法,同时也从宋代画家的成就中汲取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五十岁前后形成了自己风格独具的艺术特色,达到了“率意涂抹,天真烂漫”的境界,《水村图》就诞生在这一时期。本卷与赵孟頫的其他画作有着悠远、苍茫、出尘、脱俗的艺术格调,直接影响了元末画坛四大家,并对后世的明清画家影响深远。
国宝传奇
赵孟頫曾在《水村图》卷后另纸自题:“后一月德钧持此图见示,则已装成轴矣。一时信手涂抹,乃过辱珍重如此,极令人惭愧。子昂题。”可见本卷只是赵孟頫一时兴起的神来之作,由此也可看出他深不见底的艺术功底。
大家评赞
屈子卜居后,潭边渔父逢。沧浪鼓松去,烟水自重重。
——清代 乾隆皇帝
拾级楼栏上一层,沧波墙外见空澄。水村图问谁家好,佳景王孙示我曾。
——清代 乾隆皇帝
画史留痕
《水村图》对元代山水画创新性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了元明清三代山水画新画风的先导者。同时本卷也是赵孟頫“书画同源”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书画发展历程中具有历史意义。
画外之音
绘画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