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泛指古代书法家流传后世的书迹,供收藏及作为临写的模板,是中国书法中重要的载体。碑帖拓本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更保存着各个时代、众多名家的墨迹,极具文化艺术价值。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了“北山汲古:碑帖铭刻拓本藏品图录及展览”。展览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展厅举办,展品主要为利氏北山堂捐赠给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大量碑帖。
张迁碑连碑阴拓本
东汉中平三年/186年
清初拓,碑阴为晚清拓
纸本墨拓册共56面
每页高26.5、宽14.5厘米
展览现场展品
《张迁碑》,碑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原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明代山东东平出土,现保存在山东泰安岱庙内。碑文十六行,每行有四十二字,碑文的内容是关于张迁的生平事迹。碑阴镌有出资立碑者的姓名。
此碑铭文书体端庄、典雅,笔致刚劲挺拨、凝炼,亦富于变化,体态多变,在东汉诸碑中可谓独树一帜。其用笔方整平正,但平中求险,藉笔力之轻重、点画之布置,运用大、小、长、短、扁、方、粗、细的笔划差异,互相参用,富有优雅之美。由于此碑书法独特,自明、清以来有人在别字、史实、残字和半字、书体差异等提出了疑问,认为是“好事者得古本摹刻之石”。1973年,延熹八年(165)《鲜于璜碑》在天津市武清县出土,其方笔书法风格和别字、半字与此碑相近,证明东汉确有此雄厚朴茂的风挌。
此册墨拓精良,装帧典雅,为王锡文、翁同龢、张伯英、李启严递藏。陶北溟、张伯英题签。陶北溟题记。内钤:“群玉斋”“陶光”“翁同龢”“会稽章氏委宛山房鉴藏金石书画之印”“张伯英印”“毅庵校碑”“李启严印”等鉴藏印。
西岳华山庙碑拓本
东汉延熹八年/165年
郭香察书
宋拓本,十一至十二世纪
纸本墨拓册共25面,每页高24、宽18厘米
北山堂惠赠
展览现场展品
《汉西岳华山庙碑》,隶书,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立。西岳华山庙,初创于西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为历代帝王祭谒华山之所。庙址始置陕西华山黄神山谷,至东汉时迁建于华阴县。
此碑碑文记述周至汉间,历朝祭西岳祀典,也记载了弘农太守袁逢主持修葺西岳庙的经过。后来袁氏迁京兆尹,继任太守孙璆在四年之后完成了修缮工程,并立此石碑。
此碑原石自汉迄唐宋,大致完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大地震后,此石损毁失佚。现存原石拓本极罕,众所周知的有“长垣”“华阴”“四明”“顺德”四本,四本之中,以本馆所藏“顺德本”捶拓年代最早,缺泐最少。
碑文隶书字形方整,运笔凝鍊,而结构紧密,波势挺拔有力,方正中寓变化;并且强调了每字中的抑扬和加强了波磔,更显出整体的庄严和雄伟,是东汉碑版中的妙品,亦代表了东汉碑刻隶书中的端正华美面貌。
李思训碑拓本
李邕撰并书
唐开元八年.720年
宋或金代拓本
纸本墨拓册共76面
每页高29、宽15.6厘米
展览现场展品
本碑碑主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为唐代杰出画家,甘肃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战功闻名于时,曾任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碑》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六月立,行楷书三十行,行七十字,原石在陕西蒲城县,碑文叙述碑李思训系出唐代宗室,及一生功名仕宦等事迹,由李邕撰并书。
此碑行书,书法劲健,凛然有势。书碑者李邕(678—747),扬州江都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他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行书名重一时。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气势宏伟,字形多欹侧之势,显得洒脱生动,对后世影响很大。
此拓册为宋代(或金代)拓本,墨色醇古,传拓精工,但碑石下半段文字部份残缺,字划闲有填描,碑额及缺字以明拓补足。递藏吴荣光、潘仕成、罗原觉。翁方纲题签。魏广微、永瑆、翁方纲、罗天池、英和、陈其锟、康有为、梁启超、罗惇、罗振玉、黄宾虹、王国维、罗原觉等题记。
展览现场展出的《李思训碑》拓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