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载道  古书  挂品  手卷  真品  宋书房  载道学员 
用户名:
密    码:
 
新古籍

古籍善本:明戴进达摩至能六代祖师图

明代戴进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

专有名词:

人物:戴进、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

佛教:禅宗、禅宗发展概述

绘画:浙派

传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慧可断臂求法 慧能黄梅得法

名画档案

明代  戴进  绢本设色  手卷  33.8厘米,横219.5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创作背景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是个综合性学派,在思想上,主要属于大乘佛教如来藏学派,重视本性清净。但禅宗不重视本身宗义的系统性建立与阐述,强调个人的修为以及神秘经验,以开悟见性为修行重点。

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人,又称作“机锋”,为的是要让弟子们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净心,名为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修证,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直到最后悟道,也就是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然“悟道”并非事毕,而是才刚刚踏入佛道的“无门之门”,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实义,由此“悟后起修”,一直到净除二障: 烦恼障与所知障后,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惠能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

戴进的此幅《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正是明代中期,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的见证。

大师生平

戴进(公元1388年—公元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画家。早年是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学绘画,以卖画为生,宣德年间供奉宫廷,因画艺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寓京十余年。晚年回乡以卖画为生,葬于西湖附近洪春桥畔。

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用笔劲挺方硬,除了兼法宋、元诸家以外,发展了马远、夏圭“院体”一派传统,也吸取北宋李成、范宽、郭熙,俱遒劲苍润。人物画师法唐宋传统,远师吴道子、李龙眠,自创“蚕头鼠尾描”。

戴进的作品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归田祝寿图》、《葵石蛱蝶图》、《三鹭图》等,他的的绘画在当时影响很大,追随者甚众,影响方钺、戴泉、夏芷、何适、谢宾举、谢时臣、汪肇、蒋嵩、夏蔡、吴伟、张路、王世祥等人,因他是浙江人,人称“浙派”,是为明代前期画坛主流。

浙派为明代重要的画派之一,有其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 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浙江一带文化、经济更趋繁盛,进而独步全国。当时的宫廷画家马远、夏珪者流,特擅抒情山水,深受时人的推崇与喜好。 南宋灭亡后,宫廷绘画风格继续在江浙一带的职业画家间流传。 到了明代,便形成了以南宋院画体系为宗,又以粗犷豪放笔墨见称的“浙派”。他们的山水画并非从实景作忠实的描写,而是以精妙的笔墨技巧来表达主观的意念,着重于画面的经营处理,于是忽略空间深度与立体效果,画面趋于平面化,装饰浓郁。

名画品读

戴进此幅《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画佛教禅宗六代祖师的形象,有初祖达摩、二祖神光、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为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六组人物之间以岩石、泉水、苍松、古柏相连,这些都是佛教真佛坚毅不拔品格的象征,也是他们返璞归真,寻求自然的理想的映衬。

禅宗,人微言轻佛教中教外别传的一支,以灵山法会上的“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开其法门。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印度禅师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因与梁武帝法缘不合,遂渡江至少林寺,面壁修炼。慧可为求佛法,雪中断臂,因此得达摩真传,成为禅宗二祖。慧可又传衣钵与僧璨,是为三祖。又传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大弟子神秀传教于北方,禅宗由是分为南北两宗。“南宗”主顿悟,“北宗”讲渐修,因称“南顿北渐”。在慧能南禅分为禅门五宗后,“北宗”衰微下去。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的发展历程,其实正是禅宗由有印度特色的教派逐步走向中国化的过程。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闻名的六祖慧能被称为中国禅的祖师,由他再创了生气勃勃的中国禅宗。 此图家在款中写明“为普顺居士写”,所谓“居士”,即在家“出家”之人。佛教各宗多以持律严格著称,使那些想修行而又不愿放弃世俗欢乐的人望而却步。而慧能开创的南宗禅,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求解脱只有靠自己,只要顿悟,便立地成佛。因此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南宗禅能在几百年里风行天下,不拘泥于外在修行方式,应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到明代中期以后则出现“狂禅”之风,呵佛骂祖,走向了极端。“祖师图”之类画像就很少出现了。

此画所给六代祖师各具不同情态,如达摩端坐,面壁苦电;慧可抱残臂,趺坐磐石;慧能则坐禅床上,与一居士说法。卷中所描绘的景物也经过精心选择,那奔泻的泉流,虬曲的古松,深邃的岩穴,宁静的远山,青葱的绿竹,构成了一个静谧、清幽的境界。这仿佛就是禅家的“清凉境地”。“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禅僧们不是喜欢通过自然的万物去参悟禅机吗?“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画家正是借这些景物象征禅师们彻悟后无生无灭的境界。

 

初祖达摩菩提达摩(梵文Bodhidharma,?—公元535年),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在中土的印度人,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其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Dharma

南北朝时来到南朝梁,但因与梁武帝话不投机,而转投北魏的少林寺面壁。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著有《达摩四行观》、《达摩悟性论》、《达摩血脉论》、《达摩破相论》。

中国成语中的“一苇渡江”就是出自达摩祖师。菩提达摩在南朝刘宋年间乘商船到达广州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与其谈法。双方终因会晤不契,不欢而散。后来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二祖神光(公元487年—公元593年),原名慧可,又名僧可,俗名姬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被尊为禅宗二祖。唐德宗谥其为大弘禅师,塔名大和之塔。有“正宗普觉大师”与“大祖禅师”之谥号。

他原是一位精通儒学与佛法的学者,三十岁时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四十岁时,至嵩山从学于达摩门下六年,尽得其心法,但是因为达摩的禅法并不为当时的人所接受,慧可也因此受到许多责难。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慧可在邺都“共护经论”。577年,北齐亡,慧可遁隐于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潜山县),度僧璨出家,传以心法,是为禅宗三祖。579年,北周宣帝恢复佛教,慧可重还邺都。慧可没有固定寺院与徒众,隐居在市井之间,有时为人帮佣,随宜为人说法。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圆寂。相传因为他在邺都说法,受人嫉妒,遭官府下狱而死。

后世流传有他断臂求法的故事:达摩大师在嵩山面壁期间,有一个僧人来访,这个人就是慧可。慧可是河南洛阳人,相传出身时有神光照室,故名神光。他少年时博览经籍,尤其是老庄之说。但感叹老庄尽管高深玄奥,却依旧不能极尽妙理,于是出家为僧人。从此遍学大小乘佛法,到33岁的时候回到香山,静坐8年。听说达摩大师佛法精湛,于是求见。但是达摩一直面壁并不理会教诲。神光终日服侍在大师身边,矗立在寒冬之际,大雪没过膝,而神情愈加恭敬。天即亮时,达摩回头问他:“你整夜立在雪中,为求什么?”神光痛哭说:“希望大师慈悲,开示甘露法门,藉以广度众生。”达摩却厉声训斥:“要求佛祖无上妙道,要经历无数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怎么可能能得到真正的道果,你白费心机。”神光听后,取出利刃,挥刀砍断左臂,鲜血飞溅染红雪地。达摩感其心志,认为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为神光更名慧可,更收其为亲传弟子。

 

三祖僧璨(?—公元606年),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三祖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他曾著有《信心铭》传世,《信心铭》和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处。

禅宗的最初六代祖师(从达摩至惠能)中,有关僧璨的早期资料最少。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四祖道信(公元580年—公元651年),俗姓司马,原籍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后迁蕲州广济县。

道信幼年即出家为沙弥,从三祖僧璨学禅法十年,在道信二十一岁时(公元 600年),僧璨去了罗浮山,道信就过着独自的修学生活。隋大业年间得到朝廷许可,正式出家,配住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县)寺。后行脚于江南一带,经庐山大林寺,受僧俗所请,住于此寺十年。大林寺是智锴创建,智锴原为三论宗兴皇法朗门下,又从天台智顗修习禅法,唐代高僧名录《续高僧传》卷17《智锴传》中说他“修习禅法,特有念力”。在这段时间中,道信受三论宗及天台宗影响,将天台禅观融入禅宗之中。最后,道信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破头山(也名双峰山)建寺,居三十余年,寺中有僧俗五百多人,禅宗至此大兴。据称唐太宗曾四次召道信入京,道信都辞老不去。

五祖弘忍(公元601年—公元675年),俗姓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人,唐代宗赐谥大满禅师。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公元651年)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后道信圆寂,由弘忍继承法席。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或“黄梅禅”。弟子皆传化一方,有法如、神秀、智诜师,智德,玄赜,老安,慧藏,玄约等“十大弟子”之说,后传法于六祖惠能。有佛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惠能(公元638年—公元713年),又作慧能,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祖籍范阳涿(今河北涿州市)人。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民国国学大师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慧能流传于世的传奇故事很多,其中“黄梅得法”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为了避免与门人的争执,当天晚上,弘忍就送惠能去九江驿,避难岭南,直到十六年后,弘忍入灭,方才出家承理。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国宝传奇

原归明代收藏家程季白私人所有,后流落人间,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大家评赞(赞美的语言)

明末清初著名藏书研究学者、藏书家、诗人曹溶:“静庵画无绝佳者,此卷特苍秀淡古。”

 明藏书家郎瑛:“其点染颜色,妙夺造化,铺叙远近,宏深雅淡,人物山水较前人另出一格,其于诸家无不能。”

画史留痕

 

画外之音

 

绘画小词典

 

 

 

价格:14800元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  ©2012 - 2024  载道文化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39933号
欢迎关注载道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