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无名氏瘗鹤铭》碑帖古书
内容:楷书大字之祖 碑中之王 书法影响后世一千多年
版本:宋拓善本 绝世珍藏
藏本欣赏:
专有名词:缪荃孙 、杨守敬、“水前本”《瘗鹤铭》
《南朝无名氏瘗鹤铭》亦称《瘗鹤铭》,南梁天监十三年(公元五一四年)刻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市)焦山西麓摩崖上,后崖石崩塌,堕于江中,至北宋初以冬季水枯石出,遂为人知,历经好事者寻访捶拓,声誉日隆,遂为书法史上赫赫巨迹。
《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书自左至右,碑高八尺,宽七尺四寸,原楷书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左右。是当时一位书法家为哀悼家鹤而撰写并嘱摹刻的纪念文章。
关于《瘗鹤铭》的时代及书者“上皇山樵”,千余年来,聚讼纷纭。历来有东晋王羲之、梁代陶弘景与唐代王瓒、顾况、皮日休等说。众口异辞,莫衷一是。
《瘗鹤铭》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它是成熟的楷书,但也保留了一些篆书、隶书的笔势。《瘗鹤铭》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呈现,并且拥有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因此而被后来的历代书法家高度评价。如北宋黄庭坚称其为“大字之祖”,曰:“大字无过《瘗鹤铭》。”明代文人王世贞评价本作:“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当代人多认为本作的字体是书法从隶书向楷书发展时的一种中间形式的字体,是研究书法艺术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瘗鹤铭》拓本以康熙五十二年为界,此前为“水前本”,此后则为出水后拓本。此本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南朝无名氏瘗鹤铭》是国家一級文物,系宋代水前拓本,十三开,高34厘米、宽15.2厘米,存字46个,有缪荃孙以及杨守敬等人題跋。缪荃孙(公元1844年—公元1919年),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人。曾任清代国史馆总纂。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杨守敬(公元1839年—公元1915年),湖北省宜都人,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书法艺术家。这些名家题跋也说明在当时文人圈中对此本《瘗鹤铭》的重视与流传。
碑帖释文: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
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
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
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
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
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原古书说明
撰文者:南朝 华阳真逸(生卒年不详)
书法者:南朝 上皇山樵(生卒年不详)
书体: 楷书
刻石时代: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拓本时代: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收藏地:上海图书馆
尺寸:34×15.2cm(割裱本)
载道藏书制作说明
制作形式:还原再造
制作技术:激光微喷
内文材质:中国宣纸
装裱材质:楠木、丝缎
装裱方法:手工古籍经折装
藏品出版:编号300套
出品:载道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