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晋代书家,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晚年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继承了古代优秀的笔法,并吸取了张芝、锺繇两家之长,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在书法发展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至巨,故有“书圣”之誉。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广搜天下王书,“大王草有二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小印印之。”“《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字,故号之。”(唐·张彦远《右军书记》)此帖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主要为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内有王羲之的封笔之作。其书笔划牵连映带却少连属,彻底改变了隶书体势结构笔法的束缚,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
《十七帖》摹刻本甚多,主要分为两大系统:其一是帖末有“勅”字,下刻“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其左下角另有“僧权”两字的右半部,称作“勅字本”或“馆本”,以此本最佳。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吴宽藏本,属“勅字本”系统,原品为卷装本,宋帘纹纸墨搨,墨色沉古,字口丰腴,浑朴之气独具。明代为童轩(士昂)、吴宽所藏,帖后有张正蒙题跋。清代入内府,民国时归张伯英。卷内《青李来禽帖》失两行五字。是“勅字本”中最佳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