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贞观十七年,享誉中外的三藏法师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成功返回长安,唐太宗亲自接见,并为其翻译的经文写序,称﹃圣教序﹄。唐太宗对于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下旨佛寺僧人怀仁耗时25年,在皇宫里收集王羲之之书法真迹,为此本《圣教序》之书法。《圣教序》传承了王羲之的法书,和《兰亭序》一起成为后人临摹学习行书的至上范本。 |
|
|
|
|
|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帖古书
内容:皇帝雄文 书圣真迹 高僧经文
版本:宋拓 稀世藏本
碑帖欣赏:
专有名词:玄奘、李世民、李治、王羲之、怀仁、弘福寺、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贞观十七年,享誉中外的三藏法师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成功返回长安,唐太宗亲自接见,并为其翻译的经文写序,称“圣教序”。唐太宗对于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下旨佛寺僧人怀仁耗时25年,在皇宫里收集王羲之之书法真迹,为此本《大唐三藏圣教序》之书法。《圣教序》传承了王羲之的法书,和《兰亭序》一起成为后人临摹学习行书的至上范本。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唐太宗李世民开篇就以“盖闻二仪有像”为高度提出中国文化儒释道并举的大国包容态度,使得中国佛教至今千年不衰,而《大唐三藏圣教序》承载的王羲之书法和玄奘《心经》,更是中华文化经典成就不可逾越的丰碑。碑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现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唐三藏圣教序》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皇室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书法中集字完成,称《集王书圣教序》。《集王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时至今日,此碑仍为不可多得的研习欣赏王羲之行书的典范。
圣教序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碑帖以未断宋拓本为最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唐三藏圣教序》为北宋未断本,为明代张应召旧藏。张应召与温如玉于明万历间为肃府摹刻淳化阁帖、集王圣教序等帖。乾隆间归张照,册页后有王际华跋,简述此拓本流传经过。内钤有张应召本人的 “张应召印”、“字用之”、“南唐张应召藏图书印”。该拓本共十五开半,每开十二行,行十至十一字不等。白麻纸,拓墨较重,字似略小,瘦硬而神足。与一般北宋拓本不同的是,其第六行的“纷”字右中笔可见。在北宋诸拓本中,此为第一。
名句欣赏: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是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沙门玄奘奉诏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原古书说明
书法者:晋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
撰文者:唐 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作《圣教序》
李治(公元628年—公元683年)作《述圣记》
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译《心经》
书体:行书
刻石时代:唐代(公元672年)
拓本时代: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尺寸:18.5×30.7cm(割裱本)
载道藏书制作说明
制作形式:还原再造
制作技术:激光微喷
内文材质:中国宣纸
装裱材质:楠木、丝缎
装裱方法:中国手卷
藏品出版:编号300套
出品:载道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